mk体育新闻中心

mk体育全站app城市年鉴2024|科技产业:平衡好战略属性和经济属性

2025-01-05 05:14:3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mk体育全站appmk体育全站app2024年7月,中国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科技”一共出现了52次,“产业”一共出现了42次。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爬取公开头条数据库得到2024年1月1日到12月3日(完稿日)共计5730条新闻头条信息,从中梳理出2024年科技产业领域城市大事件脉络,并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邓洲做点评和展望。

  2024年,科技产业方面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低空经济这四个领域内,它们分别占有66个、52个、42个、27个头条。本文事件记录涉及42个城市。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持续提高。2024年11月14日,中国新能源汽车1000万辆达成活动在武汉举行。从2015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

  1月,中央、国务院提出到2027年新增汽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达45%。8月,广州提出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超150万辆。

  竞争激烈引发“价格战”,车企利润不断下滑。2024年1至9月汽车行业总利润3360亿元,同比降1.2%;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仅为4.6%。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1-8月“价格战”已致使新车市场整体零售累计损失1380亿元。

  然而,海外市场更加严峻。8月,加拿大宣布将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征收100%的关税。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高的前十个城市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成都、杭州、北京、郑州、重庆、西安和天津。截至2023年末,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28.8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

  为提升消费以推动经济好转,也为纾困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难题,今年各地都发布了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的补贴政策。

  4月,商务部等七部门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5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同时,“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在北京、深圳、重庆、成都、郑州、宁波、厦门、济南、石家庄、唐山、柳州、海口、长春、银川、鄂尔多斯率先展开。

  7月,上海提到有序开放新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范围,开展智能出租车、智能公交等场景的规模化。

  技术发展基础上,应用场景不断扩展。7月,五部门公布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鄂尔多斯、沈阳、长春、南京、苏州、无锡、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合肥、福州、济南、武汉、十堰、长沙、广州、深圳、海南省海口—三亚—琼海联合体、成都。

  随后,各地出台跟进政策。比如,7月,一批企业获得上海市无驾驶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上海市民将能通过手机应用预约乘坐无驾驶员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国家加快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标准化建设。1月,工信部印发《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

  12月,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筹建国家汽车芯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但是,智能网联汽车模式尚未进入盈利状态。2024年智能驾驶企业陷入亏损“魔咒”。7月,上海大众交通公司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模式目前对公司基本不产生收入,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12月,上海极越汽车濒临倒闭,员工社保欠缴。

  2024年,人工智能的战略属性不断凸显,该行业被看作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北京调研人工智能产业。

  3月,国家发改委提出上海浦东新区要带动赋能千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天津滨海新区要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

  各地跟进本地人工智能产业政策。1月,浙江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杭州、宁波为核心,其他地区特色差异化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格局。

  7月,上海提出要持续加大对人工智能等三大先导产业的扶持。深圳提出要提高算力规模,深化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等。

  12月,北京提出目标到2026年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应用场景10个,集聚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100家,实现园区营业收入1000亿元。

  5月,美国通过《加强海外关键出口限制国家框架法案》来保护美国人工智能及其他支持技术免受外国对手的利用。

  有观点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还处在“烧钱”阶段。据统计,34家AI上市公司中,有19家在2024年上半年依然处于亏损状态,累计净亏损为62.4亿元。

  3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北京调研时提出,要发挥中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4月,工信部表示要让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聊天机器人、智能搜索、文本生成等应用中也在广泛推广普及。

  7月,北京发布“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围绕机器人、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五大领域打造标杆应用。

  产业在发展,治理也要跟上。1月,科技部监督司编制印发《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规定不得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直接生成申报材料。

  6月,四部门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加强人工智能治理是全球趋势。3月,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第一个有关人工智能(AI)的决议草案,以确保这项新技术能够惠及所有国家。

  跨境电商拉动出口。2024年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1.5%。出口货物主要来自广东、浙江、福建及江苏,进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

  产业政策立马跟上。6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拓展跨境电商出口推进海外仓建设的意见》聚焦企业出海,强调物流、合规和头部责任。

  11月,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跨境电商出口发展的公告。在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合肥、福州、厦门、南昌、青岛、郑州、长沙、广州、深圳、黄埔、成都、乌鲁木齐海关等20个直属海关开展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跨关区退货监管模式试点。

  电商行业面临洗牌。据澎湃研究所调研,当前跨境电商厂商与商家困于低价,难以打开品牌出海的局面;服务商面临总体经验不足、行业鱼龙混杂的难题。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留给专业、合规和走出同质化低价竞争的玩家。

  “数实融合”强调平台责任。1月,《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提到支持平台企业发挥链主作用。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平台企业创新能力。

  11月,《关于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9年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占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

  培养数字人才。2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4月,九部门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打造数字金融。1月,《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提出在贸易结算、电商支付等领域试点使用数字人民币。

  9月,深圳提出争取到2025年形成5个以上数字金融为发展重点的园区、特色楼宇。

  11月,《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建设证券期货业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

  “东数西算”持续推进。1月,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

  3月,六部门发文支持内蒙古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增量配电网,为算力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绿色能源保障。

  11月,《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

  让数据成为创新和市场要素。1月,国家数据局等十七个部门提出到2026年底,打造300个以上示范性强、显示度高、带动性广的典型应用场景。

  4月,两部门发布《数字经济2024年工作要点》提出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mk体育全站app,推动落实“数据二十条”。

  9月,国家数据局就《关于促进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提出到2029年,数据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5%。

  珠三角是低空经济发展主力。3月,深圳产业政策方案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珠海、深圳间首条无人机低空快递物流航路启动试运行。

  低空产业“军民两用”。8月-11月,上海重庆福州广东等地纷纷提出建立军民地低空飞行协同管理机制。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

  第一,2024年中国科技产业不断发展。首先,各大科技产业的产量和产值都较2023年有了提高;其次,今年国家牵头,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建设适配科技产业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监管治理上。这都为2025年中国科技产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做好了准备。

  第二,科技产业战略性提高,国家指导力度不断加大。发展科技产业对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转型都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密集出台针对各类高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利用“新型制”的优势,把优质资源集中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大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希望“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

  值得指出的是,科创产业方面的公众讨论由国家政策和政府话语主导,在全年数据库中,企业和个人很少就产业宏观情况发声。

  第三,外部环境持续转冷。2024年,出于国家安全和贸易保护的考虑,欧美加强对中国的科技产品出口和技术交流的封锁。但是,“西方”不亮“东方”亮。2024年中东、东南亚、拉美、东欧等新兴国家成为了热点出海目的地;中国官方也加强了和周边地区的战略合作。

  第四,中国科技产业要考虑“回本”问题。2024年,中国科技产品有的面临销售难题(比如新能源汽车),有的还没有开发出成熟的产品(比如人工智能和低空经济),有的赋能实业后还在挣扎走出“低价陷阱”(比如电商和直播)。中国科技产业投入巨大,而就业率、居民收入和消费回涨较慢,2025年需要更加平衡科技产业的战略和经济属性。

  2024年科技产业高速发展趋势背后有何隐忧?2025年还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邓洲进行点评和展望。

  澎湃新闻:您认为上述基于媒体数据的整理,是否反映了中国科技产业的主要情况?如果不是,您有何补充?

  邓洲:上述整理很好地反映了大众所关心的科技产业发展,但是很多传统工业和基础行业的渐进式发展也很重要,哪怕他们没有过多的媒体曝光。

  比如,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等近些年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都有新的进展,例如民营航空航天发展开始具有规模。今年中国民营火箭在几次失败的尝试后mk体育全站app,首次实现了国际化发射。此外,精细化工、电力、冶金领域还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并且还在不断突破。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当前科创企业紧张的盈利情况?我们需要“保持耐心”,还是加强“市场调节”?

  邓洲:科创产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市场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我们要培养“耐心资本”“大胆资本”,来适应创新产业的发展规律。而且中国今年消费市场疲软,部分企业不胜竞争退出市场,也有环境因素。

  值得商榷的是国有资本是否应该做、如何做投资高科技产业的主力。现在国有资本在高科技产业中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投什么类型的产业、怎么投、投什么阶段等问题都还在摸索当中。

  我认为国有资本应该着重投资科技产业的早期研发阶段,因为这个阶段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对全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私有企业不一定愿意做。国家可以通过投资早期研发,提供促进技术发展的“公共产品”。

  但是,当科技产品发展到市场化阶段的时候,国有资本就不应该再投入风险过大的行业,而是要讲究收益率,尊重市场规律,实现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

  澎湃新闻:您觉得现在不少科创企业盈利紧张,和“内卷式”恶性竞争有什么关系?

  邓洲:我们关注到一些在市场化阶段的科技企业开始打价格战,通过“烧钱”提高市场份额。这是一种不好的商业文化。

  “内卷式”竞争的特点是竞争主体在有限的赛道和竞争手段中“躺平”。突破“内卷式”竞争,需要开辟新的赛道,寻找新的竞争手段,创造价格以外的优势。

  比如新能源汽车现在是几个高科技产业中,确定性相对比较高的行业,而降价竞争又是中国市场的常用“杀手锏”。导致现在这个行业迎来“一窝蜂”同质化竞争,利润率越降越低。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科技产业的外部环境变化?2025年最大的外部挑战来自哪里?

  邓洲:当前来看,科技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中美科技合作协定》长期续签,说明双方对继续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还有最基本的共识。但是2025年美国可能会提高关税,欧洲等国也可能会加强对中国出口品的审查等。总体而言,海外还是会加强对中国的科技封锁。

  这些变化对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最终都落在,我们是否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保持技术改造对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工业发展一直强调“技改”,但是之前我们主要是靠从海外引进技术和购买关键材料、软件等。在可见的未来,这条路不会像以前那么通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内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

  澎湃新闻:上海、北京和深圳正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器方面的建设,您认为2025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或是政策抓手?

  邓洲:中国的内部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全球来说是比较低的,这和我们之前依赖外资技术外溢和引进技术不无关系。

  现在主要的挑战还是科学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一方面,公有经费立项等学术机构的考核体系往往以论文、课题、专利和批示等为标准,没有涉及成果转化的“分数”。现在大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还是瞄准产出科研成果本身去规划工作。

  另一方面,产业界在很多时候和学术界不使用一种话语体系,导致企业遇到技术瓶颈难以对接到合适的科研成果。近期我们关注到一些城市在探索“技术清单”“企业出题,大学答题”等机制,以降低科学和产业之间的信息壁垒。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苗头。

  邓洲: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讲,城市和城市群促进技术改造对工业发展的作用有三个要点。

  第一,提高技术要素流动率,改善本地的技术供给。中国技术交易市场起步较晚,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技术大市场,地方之间还存在较强的技术交易壁垒。

  第二,丰富当地产业生态,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比如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产业生态较为丰富,很多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出口”,很多老师自己也参加创业。这样的产业氛围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三,当地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以上两点的融合。在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的双重影响下,产业和产业链的布局更加复杂和网络化,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城市群很难在全产业、全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体系,因此还做一些能够实现区域间协同的制度突破。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2025年进一步推进科技产业向好发展,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在哪里?

  第一,明年的技术增长点在哪里爆发还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是什么技术爆发,在哪个行业爆发,在哪种主体里爆发。应对这个挑战,我认为中国有能力,也应该投资全面技术路线,“把鸡蛋放进多个笼子里”,因为技术突然换轨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第二,明年的大国关系如何变化还有不确定性。我认为中国应该加强针对非美国地区的研究,比如了解欧洲、日本、东南亚和中东等新兴地区的情况也很重要。现在太多的研究资源是放在美国上了。

  第三,明年的市场环境还存在变数。明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但是今年很多宏观数据还有提升空间。特别是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影响不同技术收益的变化。因此促进科技产业持续发展,也需要有力的促消费政策支持。

  《澎湃城市观察》推出年度策划《城市年鉴2024》。6位研究员主笔,6大领域,119座城市,总结2024,预见2025。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