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体育新闻中心
mk体育全站app新质观察|谁将引领AI汽车革命?
近年来,AI技术浪潮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终端电子产品逐渐冠以“AI”标签,从AI手机到AI电脑,从AI耳机到AI音箱。通过AI“赋能”,这些产品不仅变得更聪明,还重新定义了人机交互,提升了用户体验。当这股浪潮冲击汽车行业时,也催生出一个全新的思考方向——AI汽车。
今天,AI技术已经深度融入了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等汽车核心领域。试想一下未来,如果汽车不仅是安全地带你从A点到B点的代步工具,还能够通过强大的AI系统与人类深度交互,甚至在多种情境下实现“自主思考”。这样的车辆不仅能自动驾驶,还会学习驾驶者的习惯,预测需求,甚至在行驶途中自我优化。这可能将颠覆我们对汽车的传统认知:从“驾驶工具”进化为一个具备学习和决策能力的“移动智能伙伴”。
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遥远,正如AI手机从概念到实际功能的不断落地,AI汽车的未来或许已然启程。那么,AI汽车究竟会是什么样的?这种定义是否将真正诞生?这种颠覆性的改变又将如何影响我们的出行生活?
AI汽车是如何越驶越近的,这个技术演进故事可以从自动驾驶系统的萌芽开始说起。大约十年前,一些汽车制造商开始探索“机器驾驶员”的可能性。彼时,谷歌的自动驾驶项目Waymo刚刚推出,展示了一个充满科幻色彩的未来:汽车无需驾驶员干预,即可顺利穿越城市,完成复杂的交通任务。
在早期自动驾驶阶段,技术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精确的环境建模与大量传感器数据,尤其是雷达和激光雷达。这些设备为车辆提供了对周围环境的精细感知,帮助识别车辆、行人和障碍物的位置和运动轨迹。这就像给汽车装上了一双“机械眼睛”,但它们只能看到并被动反应,无法深入理解环境。
在这个阶段,汽车更多是“看见”,而非“思考”。此时的AI技术尚处于“观察与学习”阶段,更多扮演的是“辅驾”,如同一个贴心的副驾驶员,始终保持警惕以确保行车安全。以特斯拉的Autopilot为例,它在高速公路上的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功能,虽然可以短暂“接管”汽车控制,但依然要求驾驶员保持注意力,随时准备干预。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和传感器技术的成熟,AI逐渐从“助手”升级为“学徒”。在这个阶段,车载AI不仅能感知环境,还具备了实时分析和预测的能力。雷达、激光雷达和摄像头等传感设备的协同工作,使车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环境动态。例如,它可以识别和跟踪周围车辆的行驶速度、行人位置的变化,以及复杂路况的转变。这种能力让车辆不仅“看见”世界,还能“理解”其运作逻辑。
这一阶段的代表技术便是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例如Waymo和Cruise等公司研发的自动驾驶系统,已经可以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借助多重传感器,构建出高精度的三维环境地图,提前判断周围行人的意图、其他车辆的路径,甚至还能“感知”到一些隐蔽的潜在危险。这一演变,不仅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也让自动驾驶距离真正的“AI汽车”更近了一步。这时的AI已不再只是“看见”与“被动反应”,而是迈向了真正的“理解”与“主动应对”。
与此同时,随着用户对座舱智能化需求的提升,AI技术也逐渐渗透到汽车内部,成为用户体验优化的核心力量。如今的智能座舱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按钮和旋钮操作,而是转变为一个集成了语音助手、手势识别、面部识别等AI技术的互动平台。例如,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已经将AI与座舱深度结合,让车辆能理解驾驶员的需求,并根据指令调整空调、导航、音乐等功能,带来更自然、人性化的交互体验。这时,汽车从“行驶工具”逐渐向“智能空间”转变,为出行带来更高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许多公司开始探索将AI技术深度整合到车辆的核心系统中。像英伟达(NVIDIA)的DRIVE Orin和高通(Qualcomm)的Snapdragon Ride平台,都是专为自动驾驶而设计的计算平台,它们可以每秒处理数万亿次操作。这些强大的计算能力使得汽车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交通环境中做出快速反应。这不仅意味着车可以自动驾驶,还能与人类驾驶者进行深度交互,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预测驾驶者的需求。
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进程中,传感和计算是两个关键驱动力,它们共同构建了汽车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传感器捕捉到车辆四周的环境信息,而强大的计算平台则进行数据处理和决策,实现了从识别到推断再到预测的能力。正是这种传感与计算的协同创新,让汽车在短短几年内从单一的驾驶工具蜕变为智能伙伴,为未来出行带来了无限可能。
正当AI汽车的构想逐渐变成现实,行业内对“AI汽车”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愈加多样。究竟什么样的汽车才真正称得上是“AI汽车”?又是谁将率先带来一款真正的AI汽车?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我想和各位读者分享两则行业新闻,让我们进一步思考AI汽车的标准和可能的未来。这两个案例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去理解AI汽车的本质与潜力。
2024年10月10日,小鹏汽车在深圳发布了全新AI车型P7+,这是小鹏在智能汽车领域的一次深度尝试。P7+不仅在功能上实现了智能化,更以端到端AI大模型为驱动核心,从自动驾驶到人车交互,AI技术在这款车中“无处不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称其为“全球首款AI汽车”,不仅因为P7+将高级自动驾驶功能作为标配,更因其随每月的OTA更新而不断进化,不断提升车辆的计算感知能力。换句线+不仅仅是一辆智能汽车,而更像是一个集成强大AI算力的终端。正如何小鹏所言:“AI汽车的关键在于,它是一种可以自我成长的机器,会随着时间自我优化,学习驾驶者的习惯,适应用户的出行需求,逐渐成为用户的智能出行伙伴。”
仅仅一天后,2024年10月11日mk体育全站app,特斯拉在“We, Robot”Day上发布了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和无人驾驶厢式货车(Robovan),并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的最新进展。未来感十足的Cybercab是一款完全去除了方向盘和踏板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完全依赖于特斯拉的FSD全自动驾驶系统。马斯克在发布会上表示,
Cybercab的定位不仅是一款车辆,而是一个AI驱动的“出行平台”。其售价有望降至3万美元以下,目标是让AI出行更普及,同时也成为特斯拉AI技术的里程碑产品。
无论是车轮上的Cybercab,还是两足行走的Optimus机器人,都是特斯拉在“AI生态链”上探索的新节点。这些产品虽然形态不同,但本质上都基于同样的高算力AI平台,核心技术互通:神经网络计算、先进的三电系统以及完全自动驾驶技术,都是支撑特斯拉AI大模型运行的关键。正因如此,马斯克在比亚迪纯电动车全球销量超越特斯拉时公开回应称:“特斯拉是一家AI/机器人公司,而不仅仅是汽车企业。”
在这些前沿实践的背后,不同公司对AI汽车的理解逐渐清晰且各具特色。小鹏的P7+强调的是深度融合的智能体验,让AI不仅作为辅助,而是核心驱动。而特斯拉的Cybercab甚至去掉了传统驾驶的标志——方向盘和踏板,让汽车真正成为完全自动的智能体。特斯拉的设计理念是让AI完全接管驾驶,使汽车具备“思考”与“自主”的特质。未来的AI汽车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我们身边会“思考”的伙伴。
在我看来,一辆真正意义上的AI汽车,不应停留在单一的智能硬件层面,而是要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AI生态链,去改变人们对交通出行甚至生活方式的认知。苹果公司带来的手机革命,核心并非iPhone这款设备本身mk体育全站app,而是乔布斯打造的iOS生态链。通过应用商店、开发工具、定期更新和开放的API接口,苹果让开发者、硬件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都能共享资源、创造价值。这一生态系统不仅让开发者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应用,更让用户与设备之间形成了持续互动,使得iPhone超越了单纯的“设备”属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必备终端。。
借用这一逻辑,那么,AI汽车的“iOS”是什么?如果我们将CyberCab视作“iPhone”,那么特斯拉打造的AI能力无疑就是它的“操作系统(iOS)”。马斯克不仅关注汽车本身的智能化,而是将特斯拉的AI能力打造为整个产品和用户体验的“操作系统”。FSD(全自动驾驶)、OTA更新、智能座舱、特斯拉应用商店、特斯拉能源服务等,共同构成了特斯拉的AI生态链。CyberCab只是其中一环,其背后是一个整合了高算力的AI平台、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网络,以及随时间进化的出行服务生态。这种生态系统将重新定义车辆的功能和人车关系。
与iPhone打破传统手机界限相似,AI汽车也不再只是“装有AI的车”,而是一个真正能与用户互动、持续进化的智能终端。
AI汽车与这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区别在于:它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基于AI大模型的“生活伙伴”,具备感知、决策和互动的能力。苹果的生态也有类似的设计哲学。尽管苹果已放弃AI汽车的研发,转而在iPhone上发展新一代AI技术(Apple Intelligence),但如果苹果的AI大模型在手机上得以应用,它也可以扩展到汽车、智能家居等多种设备上。马斯克做了AI大模型,把技术落地放到了汽车上,而苹果搞大模型,就选择放到自己的手机上,毕竟从大模型的应用来讲,只要模型做出来,用到哪里都可以。这种以AI大模型驱动的生态,能够让不同设备之间形成数据共享和用户交互的无缝体验,从而带来一个真正“无缝智能”的生活空间。
未来,定义一辆AI汽车的,不仅是它是否具备智能驾驶能力,而是它在一个由AI支撑的庞大生态中发挥何种角色。从硬件到软件、从独立设备到互联生态,AI汽车将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与我们共同成长、协作的智慧伙伴。这一切,正是未来AI汽车能够引领行业、重塑出行的核心所在。正如iPhone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AI汽车也许正站在一个智能出行时代的门口。
(作者胡逸为大数据工作者,著有《未来可期:与人工智能同行》一书,由果麦文化出品。)